春秋無義戰,商場無黑白,人世江湖本就是如此復雜,許多事情就是這么無奈,并非一切局都有解,弈棋千手,終不得不投子認負,不能簡單地說說誰對誰錯,誰優誰劣,www.tka.net.cn,只能說,局中人都做出過他們自己的選擇。
很多年過后回頭看,也許大家會看到,這就是格力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每個行業都是有天花板的,在市場的擴張期向穩定期轉變的時候,行業規模天花板還會往下降,舉個例子來說:你在一個100戶人家的小村莊開一家汽車經銷店,在過去的2年里,100戶人家都買上了小轎車,增量市場讓你賺的盆滿缽滿(每年50輛),可是,當市場飽和每一家都開上小汽車以后,你就只能靠5年甚至10年一換的存量替換市場,規模也就是每年10-20輛。請問,你打算怎么辦?
過去的30年,中國幾億家庭中實現家用電器化,是中國家電制造業中崛起海爾、格力、美的三大家電業巨頭,它們從鄉村小廠成為世界500強的最大的時代背景。然而,這個時代過去了。家電在中國家庭中的滲透率已經接近飽和是無可爭辯的行業大趨勢。
千億級別企業要想保持增長,乃至高速增長。求變,擴張,多元化將是不可避免的大課題。
基業長青的巨無霸企業,都至少經歷過兩到三次產業多元化擴張,進入多個陌生的行業領域。
IBM從一個做打孔機的企業起家,做過存儲器,搞過個人電腦,大型機,現在轉做信息咨詢和解決方案,造軍火核電的GE最早是做燈泡的,豐田是做紡織機的起的家,它們成為今天的巨無霸,都經歷過多次變革和進入新市場的勇敢嘗試。我們經常嘲弄做香煙的要去造汽車,造空調要造手機。
可是如果我們把眼光放得長遠,會發現這才是這個世界的常態,我們很多人的第一個手機來自一個伐木的公司(諾基亞),現在為一個電腦公司造出的手機賣腎(蘋果),開著一家電池公司造的車(比亞迪),乘坐造大炮的公司做出來的電梯上樓(蒂森克虜伯)。
當然,變革并不總是成功,更大的可能性是失敗,F在格力就站在一個十字路口,是求變還是求穩,是繼續向前沖,還是維持現狀。
在她的前面,她的兩個同行都已經做出了明確的選擇,海爾在2009年收購了日本三洋之后,又在今年收購了通用電氣GE的家用電器部門,海爾的戰略明確做家電,繼續做家電,中國做完了就做外國。這是海爾自身的客觀條件決定的,海爾本就是一個高度多元化(家電內部)的家電企業,產品線涵蓋了黑白家電(不包含現在興起的小家電),他的背后是傳統家電大省山東政府的全力支持,有太多后手資源可以調動,同時他們的戰略不脫離省情,因地制宜。
格力做的最好的是空調,產品線比競爭對手短得多,今天的體量是得益于空調在家電里的高比重(一個家庭只能有一個冰箱洗衣機但可能每個房間都要空調),跨民用商用領域。繼續做家電,格力的戰略資源遠遜于海爾。
格力的另一個老對手美的,收購了世界知名的機器人制造商庫卡,進入高端裝備工業機器人領域,在工業機器人領域格力已經不能有更好的勝負手。
和一家餐廳做大了可以到處開分店不一樣,餐飲市場近乎是無限的。而對于格力這樣的千億級的企業來說,他們所要尋找的是方興未艾的萬億級市場。這樣的市場,在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路線圖里面已經給規劃的很清楚了:
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二、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
三、航空航天裝備
四、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
五、先進軌道交通裝備
六、節能與新能源汽車
七、電力裝備
八、農業裝備
九、新材料
十、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
格力牌手機、格力電動車讓很多人覺得匪夷所思,但是,這難道會比格力地鐵、格力牌人造衛星、登月火箭推進器,格力牌拖拉機,格力萬噸輪,格力牌XXX兆伏超高壓輸電斷路器,或者格力磁核共振儀更顯得荒誕不經嗎?這么想起來,格力牌新能源汽車是不是就順眼多了?
格力作為一個傳統制造業企業,想要抓住中國經濟轉型的(2025路線圖)大行業背景,能夠把握的唯二兩個通路工業機器人和新能源汽車,兩個方向都遭受了重創。這才是董明珠在股東會上悲憤地說出格力沒有虧待你們的原因。
董明珠這樣的企業家當然不會為別人沒有給她鼓掌而發飆。她真正痛心疾首的是,沒有鼓掌只是一個信號,這意味著中小股東不支持她通過收購銀隆轉入新能源行業軌道。
兩個通道,一旦堵死。格力長遠前途堪憂,www.tka.net.cn,格力會繼續賺錢,但格力就此失去偉大的可能,格力將永遠是個造空調的,喪失實現優秀到卓越的跨越成為中國頂尖企業的戰略轉機。
格力和美的纏斗20年,美的今天能玩動收購庫卡的驚天跨國大并購,而董以從格力集團董事長職務作為放棄,試圖將格力引入新能源汽車領域布局,連一個小小的銀隆都吞不下去,頹勢已顯,勝負已分。
董明珠當場所說言下未表之意,乃是A股市場上這么多企業,都是來圈錢,來騙你們股民錢的,只有格力十幾年來好好做企業,分紅,回報股東,格力比他們有良心多了,現在是決定格力命運的時刻,你們現在不能信任格力一次,將來會為此后悔的。
董小姐當然會悲憤,20年來,她一直自負在企業管理水平上超過美的一頭,但是,美的一直對格力有一個巨大的先天的,核武器級別的戰略優勢。就是格力難以擺脫的DNA里的歷史包袱,始終處于四方爭奪中的戰略主導權既牽扯大量精力,又阻礙走出漂亮的勝負手,美的從來沒有這個先天性心臟病",今天美的勝格力,就勝在無可爭辯的清晰企業統治權。
一個企業在最高治理層面有兩個天大的問題需要決策:1、戰略大轉型。2、繼承人問題。兩件事情,美的都輕松漂亮地贏了,而格力很無奈地輸了。
在美的,無論多大的戰略,多大的風險,多大的局,只要何享健點頭,就能干。比如收購庫卡這樣的大計劃,美的就不會也不需要左顧右盼,前怕狼后怕虎,不需要透露給太多人聽,不需要去說服太多人。而在格力,想做件大事情,猶豫不定的有之,存心拖后腿的有之,打小算盤者有之,求穩求短期回報的有之,總之,要擺平說服的人實在太多太難。選擇一個好的繼承人,何享健看中方洪波,這事情就能定,事實證明,何享健沒有看錯人。
但在格力,一個繼承者要能夠鎮服格力無數的重臣諸侯,又要能夠帶領格力持續發展,還能擺平中小股東,頂住國資委和大股東壓力,這樣的繼承者從哪里來呢?又怎么過渡呢?在美的,何享健選擇一個人,帶10年就可以穩定交班。在格力,董明珠如果選擇了一個人,那怎么如果格力集團及國資委推出另一個候選人抗衡,局面將會怎樣?
關于董小姐,有一句霸氣無比的說法:董明珠走過的路草都不長,這句評價的霸氣程度能秒殺無數現在網上類似犯XX天威者,雖遠必誅,因為后者是空話,前者是實在的評價。董明珠也自己也說,我從不犯錯,這話并不是董明珠喪失了基本的謙虛與自知,恰恰證明了董明珠對自己處境的準確了解。
董明珠不能犯錯,也不能承認自己犯錯,因為如果董明珠犯了錯,就有無數人群起而攻之,承認自己會犯錯,就會有無數人群起而與之爭辯,格力的最高領導層就會陷入無盡的爭論與內耗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