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中資收購Lumileds受阻后,12月8日,中國宏芯投資基金宣布放棄收購愛思強,原本板上釘釘之事,為何橫生變故?這是否預示著中企海外收購將會越來越難?
事件回顧
中國宏芯投資基金今天(12月8日)正式發布公告稱,對德國芯片企業愛思強的收購要約已經失效,交易條件已無法實現,將退還此前購買的全部Aixtron股票。
回顧整件事的發展歷程,宏芯投資基金的此次收購本來已經獲得德國政府批準,當所有人都認為事情板上釘釘之際,美國政府的突然以國家安全為由,一再干預,致使收購最終功虧一簣。
橫插一道
愛思強(Aixtron)公司成立于1983年,是德國半導體設備供應商,目前經營困難并陷于虧損。今年5月,中國福建宏芯基金表示有意收購愛思強,并于7月底正式發布要約文件,收購金額約6.7億歐元(7.15億美元)。
9月8日,德國經濟部批準該收購案。但到了10月24日,德國政府又突然宣布撤銷批準,重啟評估程序。據宏芯基金公告,其對愛思強的收購要約已于10月21日結束,并已付清愛思強約65%股份,足以令交易通過,不料突然受到經濟部取消批準的通知。
德國商報(Handelsblatt)在當地時間25日報道稱,德國政府撤回中資對愛思強的收購批準源于美國的干預。報道援引德國情報部門一名消息人士稱,美國情報部門通過駐柏林大使館向德國總理府、經濟部、內政部、國防部的代表提交了一份報告,提醒德方中國可能會將從愛思強處獲得的技術用作軍事用途。盡管德國方面堅持要求拿到相關證據,機器人維修,美方最終并未提供。
不負責任
德國政府的出爾反爾遭到愛思強股東的嚴厲譴責。
10月26日,愛思強的最大股東ArgonautCapital公司在官網上發布了一篇措辭強硬的公告,譴責德國政府撤銷批準的行為極其不負責任。
ArgonautCapital是一家總部位于倫敦的投資公司,以8%的股份成為愛思強的最大股東。其公告認為這種充滿陰謀論色彩的指控完全站不住腳,要是這個邏輯成立,那以后中國投資者要并購德國鋼鐵企業也可以用這個理由叫停,因為鋼鐵可以用來造坦克。
中國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表示,希望德方重啟審查僅是個例,不代表德國改變其經濟政策,因為這一舉措不利于中德雙向投資的發展和經貿合作大局。
愛思強也回應稱,工業機器人維修,如果奧巴馬阻撓其被宏芯投資基金收購,將不得不采取措施平衡收入和成本,包括進行裁員。
對于外界的批評,德國經濟部發言人上周五(12月2日)表示,美國是否同意對德國評估中方收購愛思強的交易沒有影響,評估正在進行。不過他拒絕就奧巴馬將阻止收購交易的媒體報道置評。
同一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也表示,這是一起正常的商業并購案,不希望外界對這起正常的商業活動賦予過多的政治解讀,更不應對其進行政治上的干擾。
總統令
但美國人依然不依不撓。
中、德發言人話音剛落,美國財政部也在當天聲明稱,奧巴馬周五發布總統令,阻止了中國企業對愛思強的收購。聲明稱有可靠的證據表明,中國福建宏芯基金對愛思強及其美國分支機構進行收購之后,可能會采取對美國的國家安全構成危害的行動。
美國政府表示,愛思強的科技應用于美國軍方設備,因此有國防安全隱患。這是三十年來美國總統第三次以安全為由阻止中國公司的商業收購。
本周一,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再次表示,中國福建宏芯投資基金收購德國愛思強純系市場行為,中方反對這種從政治上進行干預的錯誤作法。他說:希望美方停止對中國企業捕風捉影,為中國企業投資提供公平環境和便利條件,從長遠看,這符合各方共同利益。
但中國政府的一再表態并沒有能改變最終收購失敗的結局。
收購失敗比例激增
這也不是唯一的一件中資收購海外企業遭遇審查危機的案子。幾乎同時,另一筆遭遇挫折的并購案是中國化工收購先正達的世紀并購案,這起交易規模達440億美元,如果完成將是中資集團史上最大的海外并購。
而這只是冰山一角。今年以來中資海外并購兇猛,一季度曾創下956億美元的紀錄新高,不過二季度和三季度持續收縮,并購總額均不到500億美元。
另據英國《金融時報》援引精品投資銀行GrisonsPeak匯總的數據,自2015年年中以來,總計近400億美元的中資收購計劃絕大部分遭到否決。
自去年7月以來,中國買家總共放棄了11項大型收購,原因主要是美國、澳大利亞和其他地方的有關部門收緊了審查。數據顯示,受阻交易的總價值達到389億美元,相當于過去16個月期間宣布的全部交易的14%。先正達、愛思強和其他交易也被阻止,失敗比例正在激增。
中資受抵觸?
美國、德國、澳大利亞這些國家越來越多的保守聲音凸顯出對中國投資者的憂慮。德國主要擔心德國的技術隨著德國企業被并購而流失。路透報道稱,中資投資者進行的并購交易,庫卡機器人驅動器維修,促使德國政府考慮是否需要更多作為,來保護關鍵技術。
早前,中國家電巨頭美的集團以45億歐元收購了德國工業機器人制造商庫卡集團。中國三安光電股份有限公司最近也表示,已就可能的收購或合作與德國照明企業歐司朗接觸。
雖然目前庫卡并購案已經接近完成,但收購之初持續受到部分德國官員的阻礙。德國經濟部長SigmarGabriel當時公開呼吁歐洲設立安全條款以阻止外商收購這類擁有戰略性技術的企業。
據新華社,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陳鳳英此前在回應德國類似威脅論時曾表示,這些所謂的擔憂威脅論根本就站不住腳。部分中企海外并購的確開始走向中高端,并涉及到一些技術層面的并購,但這些并購涉及的更多只是一些對我們而言相對先進的技術,而完全沒有涉及到德國的關鍵、核心技術。其實,真正涉及安全、核心利益的技術德國本身已早有限制,也是買不來的,自然也就談不上威脅他們的核心工業利益。
川普上臺,海外并購審核更嚴格?
對于一再阻擾收購愛思強,外界認為,美國的阻攔表明了這樣一個跡象:西方國家對中國企業收購新型科技公司心存顧慮。之前美國當局還阻止了飛利浦(PhilipsElectronics)PHG.AS向亞洲買家出售其美國照明業務。
(美國總統當選人)特朗普執政后,美國外資審議委員會(CFIUS)的用場或許會比以前更廣泛,這可能會影響到中國的海外并購交易,律師事務所HengelerMueller側重并購交易的合伙人Hans-JoergZiegenhain表示。
事實上,早在11月16日,美國國會下屬的美中經濟與安全審議委員會(U.S.-ChinaEconomicandSecurityReviewCommission,USCC)公布了向國會提交的2016年年度報告。報告中向國會建議,禁止中國國營企業收購美國公司資產或是獲得美國公司的有效控制權。報告稱,中國國有企業或利用收購獲得的技術惠及中國的國家利益,損害美國的國家安全,建議授權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禁止中國國企收購、或以其他方式獲得對美國企業的有效控制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