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與安川電子合作成立兩家機器人公司后,美的集團斥資292億元收購德國機器人制造商庫卡,隨后又將以色列傳動裝置廠商高創50%的股權納入囊中,三項大手筆出海投資,將美的發力機器人制造產業的“司馬昭之心”彰顯無疑。盡管業界仍對美的“買買買”的血拼之路持觀望態度,但通過抽絲剝繭的分析,筆者認為,美的開辟的“第二條跑道”即將在不久的將來成為“再造一個美的”的契機。
機器人產業風口降臨
近年來,中國勞動力低成本優勢逐步喪失,依靠廉價勞動力成長起來的中國制造業成本急劇上升。據悉,2010年我國制造業人員平均工資為30916元,截止2015年已上升至55324元,未來,這一成本還將上升。
勞動力成本的大幅提高,倒逼制造企業提高單位生產率。企業“機器換人”意愿愈發強烈,據不完全統計,在江浙、廣東沿海一帶,有64.2%的受訪企業具有“機器換人”的強烈意愿,14.5%的企業正在做此類準備,工業自動化解決方案、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將成為緩解我國勞動力成本上升、產品提質增效的核心驅動。而相對已經廣泛運用工業自動化方案的德國和日本,我國萬名制造工人機器人擁有量僅36臺,不及德日的十分之一。
在《中國制造2025》,國家明確將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產業列入“十三五”重點建設的十大領域。
而在2016年4月出爐的《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年~2020年)》中,則提到預計到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年產量達到10萬臺,服務機器人年銷售收入超300億元。
針對機器人產業布局的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也不斷加大,例如,杭州市明確對符合“機器代人”條件的單個項目資助金額最高可達2000萬;煙臺出臺政策規定,對該市企業研發生產的首臺(套)機器人裝備最高補貼100萬元。
從國家層面來看,機器人行業發展的風口已經降臨。
家電業進入“新常態”
作為競爭最充分的制造產業,中國家電史可謂“幾度風雨幾度春秋”。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家電行業主營業務收入14605.6億元,同比增長3.8%;利潤總額1196.9億元,同比增長20.4%。受益于產業升級和智能化發展,家電業終于走出了2013-2015年的“極度深寒”,但曾經的高度增長時代已經一去不返,家電業進入“新常態”模式。
守成不易,開疆更難。家電,尤其是大家電的消費市場進入存量時代,僅靠消費升級帶來的增長畢竟有限,而被視作下一個突破口的“智能家電”受制于技術因素,叫好不叫座。
沒有進步,便是退步。為了突破頭上的天花板,2016年,中國家電三巨頭啟動了約800億資金的并購之旅,先有海爾55.8億美元收購美國GE廚電事業;再有美的收購東芝白電,37億歐元收購庫卡;格力擬130億元收購珠海銀隆。三巨頭的頻繁動作,側面反映出大家都在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無論是橫向、縱向還是跨界,有一個方向總比沒有方向強。
國內機器人呈現高端產業低端化
機器人產業的熱度已經炒起來,但產業整體質量不敢恭維。中國(廣州)智能裝備研究院院長程德斌指出,中國機器人產業現狀是優質產能缺乏,KUKA機器人示教器維修,落后產能過剩。
而從上下游產業鏈來看。具有核心技術、利潤空間的伺服電機、減速器、控制器、傳感器等上游產業,基本為ABB、安川電子、發那科和庫卡四大國外企業壟斷;中游機器人本體控制技術、人工智能等研發優勢則掌握在蘋果、谷歌、微軟等互聯網企業手中;只有下游系統集成領域,集中了眾多機器人企業,且研發實力欠缺。
以減速器為例,它作為連接動力源和執行裝置的中間部件,可以精確控制機器人動作,傳輸更大力矩,對動作精度影響很大。目前高端RV減速器被日本公司壟斷,一臺精密減速器四巨頭采購價為3萬~5萬元,而國內企業采購價一般在7萬~12萬元。
目前,應用領域的機器人主要分為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其中,展會上經常出現的可以唱歌、跳舞、與人對話的機器人,在專業人士眼中無異于一個泰迪熊玩具,機器人所需具備的感知、認知、輕量化、人機協作適應等特征在這些產品上基本不具備。而國產工業機器人則以中低端為主,主要是搬運和上下料機器人,大多為三軸和四軸,應用于汽車制造、焊接等高端領域的六軸或以上高端工業機器人市場主要被歐美日企業占據,國產六軸工業機器人占全國工業機器人新裝機量不足10%。
基于以上因素,《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未來,我國需在弧焊機器人、真空(潔凈)機器人、手術機器人、智能護理機器人、人機協作機器人等領域做出突破。
美的涉足機器人事業
2014年,美的智能化藍圖起步,美的武漢空調智能工廠落成;2015年,美的集團與安川電機合作成立兩家合資企業;2016年,美的并購德國庫卡;2017年2月,美的獲得以色列高創50%的股權。
美的機器人事業部部長甄少強表示:“美的涉足機器人行業的初衷與大多數企業一樣,降低勞動成本,提高生產效和產品品質。但隨著‘中國制造2025’、‘智能制造’等升級路徑的明晰,美的認識到機器人不僅可以作為生產輔助手段,還可以成為美的發展的‘第二條跑道’。”
在降低勞動成本,提升生產效率方面,美的空調事業部副總經理烏守保深有體會:“2011年,美的空調營收規模500億,工人數量在5萬以上。而通過產業自動化升級,2014年營收接近700億,工人數量約2.6萬。未來,希望我們的營收破千億時,工人人數能控制在2萬以內。”據了解,經過大刀闊斧的改革,美的集團人工成本從2011年占營收的12%降至了2015年的6%,美的集團總裁方洪波則表態,未來,希望將美的員工總數控制在8萬以內,效率提升1/3,合資安川、收購庫卡都有這一因素的考慮在內。
甄少強用“天時、地利、人和”描述了美的機器人的進入時機,制造業轉型升級,國家政策大力扶持是天時,國內廣泛的需求市場是地利,美的致力于自動化升級、拓展新利潤增長點則是人和。
迎合這一趨勢,美的集團提出未來發展的“雙智”戰略,即全面開啟智能家居與智能制造雙升級,重點布局工業機器人與服務機器人。甄少強認為,美的“智慧家居”與機器人產業其實具有內在的互生性,KUKA機器人維修,當家電智能發展到一定程度,本質上便成為服務型機器人;而機器人技術——如人機交互、人機協同——的進步,又可以反向應用在家居智能化提升上。”
借雞生蛋的傳統智慧
國內機器人研發能力落后,國際巨頭壟斷堵截,自身缺乏相關產業運作經驗,這些都是美的方面的不足之處,但所謂“東方不亮西方亮”,中國家電企業經過多年發展掌握巨額資金優勢。2014年,美的集團營收1423億元,歸屬母公司凈利潤105億元;2015年,美的營收1384億元,歸屬母公司凈利潤127億元;2016年年報尚未出爐,但前三季度營收已達1171億元,前三季度凈利潤128億元。充裕的現金流夯實了美的“海外購”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