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冬天來得很凌冽,而家用機器人行業也不遑多讓
多個曾在科技展上博得眼球的新型家用機器人后來被證明只是曇花一現,比如MayfieldRobotics公司的Kuri機器人。它不僅有形似企鵝的可愛姿態,還能攝錄家庭生活瞬間,播放或閱讀音樂和書籍,并實現類似Alexa的語音助手功能。
圖丨Kuri的造型和功能(圖片來源:Kuri官網)
但在2018年CES上Kuri大放異彩后,MayfieldRobotics于八月份宣布停止Kuri相關的一切運營。其原因很可能是MayfieldRobotics的母公司博世無法找到愿意為Kuri的長期開發注資的投資方。
圖丨Kuri停運的公告(圖片來源:Kuri官網)
另一個帶有社交功能的機器人Jibo外觀也很討喜,比Kuri更像《機器人總動員》中的伊娃(Eve)。它曾作為2017年25大發明之一登上《時代》周刊。這個定位為寵物型機器人的小家伙可以實現類似Alexa的功能,而且能識別最多15個人,并用不同的方式與他們聊天。
圖丨Jibo登上《時代》(圖片來源:Gizmodo)
Jibo在克服了先期幾次交付推遲的情況后,貌似終于走上正軌。不過十一月底,Jibo公司突然賣掉了其IP資產。這不免讓人聯系起今年七月BostonGlobe的記者訪問Jibo的辦公室,卻發現房間里除了包裝盒外空無一物的事件。
無獨有偶地,索尼的機器狗Aibo在2017年起死回生,并登上了2018CES的展臺。相比于第一代,這只小狗有更真實的外觀和能識別不同人臉的能力。第一代Aibo在日本有一批忠實擁躉,當2014年索尼停止Aibo的售后維修時,一票死忠還為114只Aigo舉行了傳統佛教式的葬禮。
圖丨小狗Aibo(圖片來源:Gizmodo)
與波士頓動力公司帶著濃重金屬氣質的機器人不同,Kuri、Jibo和Aigo不僅長相更討喜,在定位上也更追求與人類的親密互動。定價方面,Aibo的售價為2900美元,Kuri700美元,Jibo900美元。說實話這對美國普通家庭可能還是偏貴了,但當時的市場分析認為,相比于價錢差不太多的高級掃地機器人,這些可愛的小家伙還是很有競爭力的。
不過它們后期拿出的市場表現,抑或是前文提到的公司直接沒落的結果,不免令人失望。這很大程度要歸因于智能音箱,如AmazonEcho和GoogleHome,崛起后對它們的沖擊。前者不僅在價格上有顯著優勢,功能上也普遍被消費者認為更加實用。
其它原因,如技術層面的薄弱、不菲的開發及制造成本,以及公眾興趣的快速消褪,也導致了寵物型機器人今年的黯淡表現。
AnkiVector,另一款能與人閑聊、互動的迷你機器人,在今年年初憑借250美元的定價成功擠入科技產品圈的黑馬行列。不過,工業機器人維修,首批消費者的反映是,AntiVector除了能應答一些簡單指令、和人擊掌、偶爾陪人玩玩21點之外,能做的寥寥。它與人的互動模式最多只能算泛社交,機器人維修,幾天的新鮮感過后,它給用戶的感覺往往就只剩下空洞了。
此外,有用戶反映,他們會對Kuri、Jibo和Aibo時時刻刻盯著他們旋轉的腦袋感到不適。相比之下,掃地機器人不會讓人產生這種感覺,它們的形象更類似勤勉的勞務工。而且,人們更容易對寵物型機器人時不時冒出的膚淺、尷尬的對話感到不快。
除了新奇之外,人們買寵物型機器人往往是為了克服生活中多多少少存在的孤獨感。而實際用下來,人們往往會發現,這些機器給他們的滿足感遠不及自己在社交網絡上探查其他人的檔案,或者戳一下老友所得到的。
這個問題不僅存在于Kuri、Jibo和Aibo,像Alex、Siri和GoogleAssistant等智能語音助手離與人真正有深度地交流也相去甚遠。如果你這一天過得都不順,回家想與Alexa聊聊,你得到的回復大概率只會是一句空洞的I’msorrytohearthat.如果寵物型機器人在社交上實現的功能只是為了效仿或標榜Alexa和GoogleAssistant,那人們可期待的還真是不多。
這也是這類科技難獲得持續投資的原因。在社交型機器人能給用戶提供可靠的陪伴感前,消費者不會去買這種產品。而這種產品想革新,KUKA機器人維修,則需要公司為機器人、AI、計算機視覺技術的研發投入資金。而公司在投資這類技術之前,要確保一個良好的收益預期,也就是消費者愿意買賬,而消費者在初代產品的體驗結果出爐后已變得很謹慎。這是一個難解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