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給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用法治促進、規范和保障人工智能的健康持續發展這一主題凸顯在人們的面前。作為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特色活動之一,以“發展應用與法治保障”為主題的“人工智能與法治”高端研討會今天在上海舉行。現場還發布了《人工智能與未來法治構建上海倡議》,從四大方面務實提出了人工智能與未來法治發展的14項具體倡議,堅持面向全球、面向未來、面向和平,堅持以人為本、向善安全、創新發展、共享成果、可靠可控、規范有序。
人工智能在推動社會發展與進步的同時,也為司法實現現代化提供了重大歷史機遇。以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輔助辦案系統的研發應用為例,上海市法學會黨組書記崔亞東介紹了該系統的總體定位、主要功能、研發過程等,以及該系統的應用所發揮的作用、全國部分省市推廣應用的情況,直觀展示了智能科技成果助力法治中國建設。他說:“實現司法現代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人工智能國家戰略為司法現代化指明了方向,人工智能最新發展為司法現代化提供了科技支撐。”
在抓住人工智能機遇的同時,崔亞東表示,要針對人工智能在法律、安全、就業、道德倫理和政府治理等方面提出的新課題,加強人工智能發展與法治的前瞻性研究,積極構建人工智能未來法治體系,用法治保障人工智能健康持續發展,為人工智能國家戰略的實施提供法治保障。
人工智能的發展應用離不開法律的規范和保障。刑法學專家劉憲權提出,應根據不同時代機器人的特征確定涉機器人犯罪的刑事責任承擔路徑。他認為,我國目前的刑罰種類都無法適用于強智能機器人,應重構我國的刑罰體系,使得強智能機器人被納入刑罰處罰的范圍,并針對其自身的特點,設立特殊的刑罰處罰方式。民法學專家彭誠信提出了人工智能享有有限法律人格的設想,并從明確其歸責原則、為其強制購買責任保險、在一定范圍內先制定具體的“人工智能發展法”三個方面,針對人工智能的法律主體地位作出回應。
研究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規范和引導人工智能行業良性發展,更好地造福人類,已經成為法學法律界及社會各界的普遍共識。研討會現場,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趙志偉在演講中分享了人工智能技術的最新進展和在政法領域的應用成果,語音合成技術、語音識別技術、智醫助理機器人等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北京優炫軟件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趙春學則提出,工業機器人維修,隨著AI數據的管理風險和技術風險越來越大,傳統的安全防護效能日益下降,需重視用法律保障促進數據安全技術的加速發展。
微軟和騰訊都已紛紛進軍人工智能、云計算的業務,并推出了各自的產品和服務。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洪小文提出人工智能開發的六大原則:公平、可靠和安全、私密和有保障、透明、負責。他表示,計算機本身并無善惡之分,KUKA機器人維修,善惡關乎人工智能系統的設計者,庫卡機器人何服電機維修,要保證他們掌握正確的工具,在負責任的人工智能原則、政策和法律下,發展人人共享的人工智能,全面驅動經濟和社會進步。騰訊云總經理王棟則重點介紹了騰訊的云計算機品牌——騰訊云,并介紹了該服務為政府機構提供一站式大數據解決方案的眾多案例,如廣東省集成民生服務的移動服務平臺“粵省事”,在全國40多家法院試點應用的“智慧法院”解決方案等。
在學術研究上,上海學者率先對人工智能的相關法律問題開展研究,推出了一批有影響的研究成果:由《機器人是人嗎?》《誰為機器人的行為負責?》《人工智能與法律的對話》組成的“獨角獸法學精品·人工智能”叢書涵蓋國外科學界和法學界研究的最前沿成果,探討了機器人和相關技術目前以及未來可能對人類的影響,以及這些領域內的法律方面問題;《人工智能:刑法的時代挑戰》則對人工智能時代刑法所面臨的問題進行回應,代表了國內學者在該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研討會由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上海市法學會、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科大訊飛6家單位聯合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