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一項名為“維護美國人工智能領導地位”的行政命令,正式啟動美國人工智能計劃。“計劃”包含五項原則即五個“必須”,分別是:美國必須在整個聯邦政府、工業界和學術界推動人工智能的技術突破;必須推動制定適當的技術標準,減少對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安全測試和部署的障礙;必須培養當代和未來的美國工人,使他們具備開發和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技能;必須培養公眾對人工智能技術的信任和信心,www.tka.net.cn,并在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時保護公民自由、隱私和美國價值觀;必須促進支持美國人工智能研究和創新的國際環境,同時保護美國的關鍵人工智能技術不被戰略競爭對手和敵對國家收購。維護美國領導地位,反映美國價值觀,美國將在人工智能領域一馬當先?
《顧問》本期訪談嘉賓:經濟學家 浙江大學財稅大數據與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 侯若石
美國領導 美國價值?
顧問:在美國之前,好些國家已經發布了各自的人工智能發展計劃,美國的這個倡議有什么獨到之處?
侯若石:特朗普簽署行政令是要在全領域把人工智能作為美國高科技研究的重點來抓,確保美國在人工智能研發和應用中的主導地位。作為人工智能領域最先發展且仍處于領先位置的國家,美國對人工智能的了解和研究理應是很細致的,但是,你會發現,它并沒有涉及具體的措施。可能是因為美國長期奉行市場主導科研的原則,而發文之舉有違原則,有政府干預、影響企業間競爭之嫌。
顧問:特朗普政府此前在預算中對科學和技術研究資金的削減引起巨大爭議,怎么現在回過神兒來了?
侯若石:去年的世界經濟發生了一些變化,一是全球經濟表現不太景氣,二是新現象的出現比如人工智能突飛猛進,三是美國在國際經濟關系領域更趨于孤立主義。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成了美國利益第一的支撐點。
顧問:白宮發文稱“必須確保人工智能的發展繼續受到美國人的聰明才智的推動,反映美國的價值觀,并為美國人民的利益服務。”這種觀念有問題嗎?
侯若石:科技進步為本國服務,這一點沒有錯,但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國際上大的科學項目的發展(比如宇航)沒有國際合作是很難推動的。人工智能的發展也必須國際合作,www.tka.net.cn,一國突進幾乎不可能成功。而且,不同于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蒸汽機技術、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電力技術可以自行研發,人工智能技術應用要靠全球大數據來支撐。過去的技術進步(比如飛機、火車、汽車)都是在人體外部形成的技術,現在是要實現人自身的改變,事關全人類,國際合作必不可少。所謂“反映美國價值觀”簡直就是無稽之談,比如人工智能會不會對人類帶來威脅,KUKA機器人示教器維修,這是全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絕非美國價值可局限。
顧問:這份倡議對用于人工智能的研究資金以及機構配置也不太明確。這些對美國政府而言是大問題嗎?是不是很快就能配套?
侯若石:這的確是個大問題,因為美國政府要動用資金所需的程序是很繁瑣的,前一段時間政府關門不就是因為兩黨對政府預算有不同意見嗎!這份計劃中提到人工智能技術與政府的結合,其實這關系到政府職能部門和國會之間的權力平衡,也會涉及到政府與民眾的協調,因此,要用舉國體制來發展人工智能,對美國來說是很難的。
力量均勢 就業均衡?
顧問:評論稱,2019年,人工智能的發展將進入一個更為關鍵的年份,人工智能的全球化競爭會愈演愈烈。各國在發展人工智能的進程中,會在哪些關鍵項目上展開競爭?
侯若石:一是理論上的突破,人工智能的出現與數字化技術的出現是一致的,而數字化技術的理論基于大腦神經學,所謂人工智能,就是要讓機器模仿人類思考,但是,學術界對人類大腦思考的機制還沒有完全搞清楚,因此,只能另辟蹊徑,運用電腦技術,通過0和1的互換,實現模仿,各國都在研究這種理論;二是技術的應用,2019年,人工智能可能出現的突破點就是與互聯網技術的結合,之所以5G技術受到各國的重視,就是因為5G是互聯網技術的一大進步,對人工智能的進步有直接的作用。
顧問:根據普華永道發表過的一份預測,到2030年,人工智能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將達到15.7萬億美元。這種推動作用真的會來得這么快?
侯若石:人工智能對人類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主要就是提高勞動效率,一是進一步節約資源,機器人生產線相比人力更為精確,肯定會節省材料,二是速度快、質量好。比之更重要的是,它會帶來經濟結構的變化,一些傳統產業會死亡,新興產業會誕生,特別是新興服務業。從世界經濟史來看,每項新技術的出現,都會促使人們擔心就業問題,但是,新崗位總會出現。全球目前有30%就業人口打的是零工,零工經濟之所以出現,除了技術進步,也因為人們的需求出現了變化,產生了即需經濟,而人工智能更能滿足這種突發需求。
顧問:未來哪些行業和崗位會面臨失業?哪些不易被取代?
侯若石:簡單勞動最容易被取代,但是,人們現在發現,類似播音員、主持人這類相對復雜的勞動也有可能被機器人取代,不過,同樣是在媒體行業,機器人就擔綱不了評論員。可見,人類很多高級勞動依然不可被代替。另外,一些新崗位比如大數據的收集與分析者、軟件的設計者、人工智能設備的維修者也不會失業。從長遠來看,失業與就業處于一般均衡狀態,即便是在1930年代的大危機時期,大面積失業也只是短暫現象。人類不斷創造財富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人工智能可以使我們少工作、多休閑,應當被積極看待。
顧問:如果說,就業與失業的均衡不會因為新技術的出現而被打破,那么,各國在人工智能發展上的均勢是不是也是理想狀態?
侯若石:全球經濟還是以市場經濟為主,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市場競爭會非常激烈,激烈的競爭必然導致力量的不均衡。除了能否占有先機之外,技術的應用和普及還要靠規模,規模越大,發展的速度也就越快,人口規模是推廣人工智能技術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