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路媒體競相報道了富士康計劃在哈爾濱哈南工業新城投建機器人產業園的消息,再度將其推上了風口浪尖。圍觀的同時人們難免心懷疑問,身為超級代工企業的富士康,工業機器人維修,為什么不直接購買機器人,而是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親自從事機器人產品的生產制造?其實,身處傳統行業卻又染指工業機器人產業的,又何止富士康一家。稍微留意就不難發現,國內外都存在這樣極具代表性的企業,涵蓋了汽車制造、電梯、摩托車及數控系統等諸多領域。
庫卡:40年前華麗轉身成就一代巨頭
作為當今工業機器人領域四巨頭之一,庫卡(KUKA)機器人有限公司也并非做機器人出身。1898年始建于德國奧格斯堡的庫卡,最初主要專注于室內及城市照明,隨后涉足焊接工具及設備、大型容器等領域,1966年成為歐洲市政車輛的市場領導者。
1973年,庫卡研發了名為FAMULUS第一臺工業機器人。在這之前,庫卡便已通過采用其他廠商的產品因而積累了許多經驗,但這些產品都還是以液壓方式運行。為滿足當時各個領域,特別是汽車工業對于性能強大且可靠的機器人日益增高的需求,庫卡決定開始研發自己的機器人。
事后證明,當時的決定是對的:在推出FAMULUS四十年后的今天,庫卡已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的領先供應商之一。
富士康:話語權,制造力,新市場
富士康科技集團是專業從事計算機、通訊、消費電子等3C產品研發制造,廣泛涉足數位內容、汽車零組件、通路、云運算服務及新能源、新材料開發應用的高新科技企業。
2007年1月15日,富士康的AR(AutomationRobotics,自動化機器人)事業處在深圳正式成立,專職研發工業機器人。在運作的第一年,這個隸屬于鴻超準事業群的單位就制造出A-05、A-16和S-05三種機器人系列的雛形。到2009年,三個系列的FOXBOT已經迅速發展出A、B、C、P、S、F等6個系列,接近15種具體的工業機器人。2010年,綠色的FOXBOT開始在山西晉城批量制造,正式成為富士康的一員。
由于核心零部件需要外購,僅就成本而言,制造和購買機器人的成本相差無幾。每臺機器人成本至少在10多萬元以上,加上外圍設備,100萬臺機器人的投資數以千億計,富士康的資金壓力可想而知。此外,一臺機器人雖然壽命可達十多年,但事實上,隨著作業線產品的更新換代,機器人需要不斷調試和升級,甚至淘汰。這客觀上增大了機器人的使用成本,使機器人代替人工的成本優勢打了折扣。
不過,富士康的野心并非限于空談。這個制造業的巨無霸僅在深圳龍華園區就有15個事業群,相當于15個企業,其很大優勢在于內部資源的整合。除了組裝,富士康自有一些零部件制造和生產的能力。富士康一直在構建自己的話語權,庫卡機器人驅動器維修,已經實現從簡單的接單到共同制造、共同參與的轉身。或許,富士康的機器人是郭臺銘加快這一轉身的因素之一。
在技術上,富士康從不公開示弱。郭臺銘罕有地描述富士康工業機器人研發狀態的言辭之一,就是向媒體表示,機器人制造基礎在于硬件、關鍵零組件、軟件、系統集成以及遠端遙控,而這五項技術現在富士康都有。
對于富士康,以及那些在中國大陸扎根已久臺資制造企業來說,工業機器人或者自動化生產設備是它們提升制造能力和開發新市場的機會。
奇瑞:跨界研發,四年磨一劍
早在2007年,奇瑞汽車在其設備部基礎上組建了安徽埃夫特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專門從事工業機器人的研發與制造。目前,奇瑞已經建成我國首條機器人批量裝配線,年產能達500~1,000臺。作為我國汽車裝備制造業標志性事件,奇瑞大規模應用自主研發機器人一度引發業界高度關注。
那么,奇瑞是如何想到自主研發機器人的?研發過程中經歷了哪些困難?大規模應用之后,奇瑞在發展工業機器人方面還有哪些遠期愿景?
奇瑞自主研發工業機器人的歷程堪稱四年磨一劍。2005年,奇瑞自動焊裝線需要加一款新車型,由于當時使用的工業機器人和相應焊裝線購自國外,公司請來外籍工程師調試程序,為此支付的費用高達每小時幾百歐元。
進口產品售后服務成本高昂,這種倒逼壓力迫使奇瑞開始考慮自主研發機器人。除此之外,也有基于自身需求的考慮:受汽車生產線的擴展、產品質量的提升、自動化的需求,以及人力成本的考量等多重因素,奇瑞最終下定決心投身工業機器人領域。自動化,甚至大面積自動化已是汽車制造發展的趨勢,自主研究工業機器人也具有很強的戰略意義。
對于自主研發機器人的遠期規劃,奇瑞的目標不僅限于汽車制造業,而是將工業機器人的生產建成一個產業,實現從產品戰略向產業戰略的轉換。一個更重要的考量是,機器人自動化成為趨勢,如果把機器人作為一個行業來做,將來可以做大,成為新的增長點。
廣州數控:劍指完整產業鏈
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是國內技術領先的專業成套機床數控系統供應商,依托20多年的數控技術積累,公司從2006年底開始開展工業機器人的研發,現已經研制出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系列工業機器人產品,憑借8公斤,20公斤和50公斤三個機型,主攻小規格市場。2012年廣州數控機器人銷量超過100臺,主要應用于加工行業的機床上下料。由于廣州數控本身做數控系統出身,跟機床行業關系緊密,推廣機器人應用得到諸多廠家的響應。
廣州數控涉足工業機器人產業具備三大優勢:一、從1991年開始做數控系統,至今國內已有80%以上的機床主機配套其數控系統。工業機器人也需要控制系統,雖然和機床上的應用有區別,但基本原理相通。憑借近20年在數控系統產品上的技術積累,廣州數控在工業機器人控制系統的研發上更有優勢。二、借助廣州數控已有的品牌優勢,打造工業領域的完整產業鏈,進行上下游的延伸,工業機器人的制造,正是這種戰略思路的體現。三、廣州數控工業機器人的主要核心零部件,如控制系統及電機,全部實現自主研發,產品具備明顯的成本優勢,整體價格可能只有國外產品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
為何要拓展工業機器人這個新興領域?2007年,身處華南機械加工中心腹地的廣州數控,敏銳地感受到一些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包括勞動力成本上升、工廠自動化程度的提高等,如果依然只做數控系統,規模難以做大。而打造工業領域的完整產業鏈,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正是廣州數控的戰略思路所在。
新時達:戰略增長點
上海新時達電氣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最大的電梯控制系統配套供應商,提供電梯控制系統和電梯變頻器兩個系列產品。新時達公司工業機器人項目已被列入2012年度上海市重大技術裝備研制專項,并將獲得政府核定的支持資金合計330萬元,首期165萬元支持資金確認為公司的遞延收益。